2016年末,成都经信系统所属60家行业协会秘书长会聚一堂,商议成都工业融入“一带一路 共同前行”大计,“成都造”品牌产品参与全球竞争,成为热议话题。
工业品牌形象直接反映工业经济质效,体现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。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,需要一批大产业、大企业作为支撑,同样也需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“成都造”品牌产品为城市“代言”。
增品种,提品质,创品牌。过去一年,成都抢抓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机遇,积极布局国际合作园区,为企业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搭建平台;同时,积极扶持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,鼓励企业 “苦练内功”“抱团发展”“借船出海”。
一大批企业投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拓,实现转型升级,赢得发展新机遇。“丝路”之上,涌现出更多的“成都造”企业身影。
张战国
国际园区建设“月报制” 平台作用显现
2016年11月中旬,神龙汽车成都工厂正式下线的首款产品——东风标致4008在广州上市。这个项目,创造了仅用23个月即建成投产的“成都速度”,成为四川“项目年”的一面旗帜,而且,也揭开了成都中法生态园的面纱。
这个园区是成都着力推进的几大中外合作园区之一。要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“塔尖城市”和“经济极核”,成都需要规划建设好对外开放的平台载体,积极打造一系列国际高端产业基地。2016年以来,随着建立中外合作园区建设情况月报制度,中德、中韩、中法、中古、新川等国际园区建设驶入快车道。
在这些园区载体中,成都大力发展电子信息、汽车、轨道交通、航空航天等优势支柱产业和生物医药、精密机械及智能制造、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这些国际园区也成为推动“成都制造”向“成都智造”转型的重要载体。
不久前,第一台“蒲江造”超微浮选分离设备下线,该设备在中德(蒲江)中小企业合作区生产,达到“德国标准”。目前,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集团三个项目(包装机械、博世电动工具、博世包装机械亚太研发中心),以及美国丝涟床具、四川德贝纳智诚实业、摩尔生物、蜡笔小新等14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均已入驻上述园区。
而放在整个成都看,中德(蒲江)中小企业合作区还只是中德产业创新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其核心区位于成都天府新区,规划布局了科研创新、医学医疗、智能制造、国际商贸、总部办公、绿色国际社区、会展商务、产业投资基金等产业区。
在第十六届西博会开幕式上,借助平台载体的作用发挥,一批德国企业与成都达成合作。德国欧绿保集团、宝马(中国)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在蓉投资金额达40亿元,涉及高端制造、研发创新、高端服务等领域。
2016年9月,成都市与古巴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集团签署启动中国(成都)—加拿大—古巴脑计划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中古合作园区成为“后起之秀”。
此外,为促进国际交流合作,成都还完成了《成都铁路港临港产业发展规划》编制和产业支持政策,深入推进“蓉欧+”陆港产业园建设。
“成都造”频现世界级展会
企业“走出去”模式多样、意愿强烈
2016年5月,成都市经信委组织专家筛选确定了29个展会名单,成都企业参加名单内展会可申请50%展位费补助。46家参加2016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企业率先享受政策。
酒香也怕巷子深。帮助“成都造”开疆拓土,成都“内外兼修”:一方面打通供需通道,举办成都电子信息企业军民融合供需对接会、名优墙材及生态透水砖推广应用对接会等一系列供需对接会,另一方面,鼓励企业产品、产能尤其是品牌“走出去”。
据了解,在2016年度成都市“走出去”100户重点企业中,工业企业有33家,其中装备制造企业有14家,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3%。
以天翔环境、新筑路桥、蜀虹装备为代表的民营企业,通过海外并购、投资建厂、海外园区建设等多种形式,形成了多元化的“走出去”模式。以成发集团、成飞民机公司、海特集团为代表的本地企业,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,成功打入国际配套供应链,向波音、空客、GE、罗罗、普惠等跨国企业集团提供产品配套和维护服务。
2016年,成都市经信委共组织近10场“一带一路”“蓉欧+”战略专场培训会,邀请知名专家开设专题讲座,为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和近800余家企业宣讲“一带一路”和“蓉欧+”战略,编印《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贯彻实施“蓉欧+”战略情况汇总》,促成部分参训企业和蓉欧班列在培训现场达成合作意向。
组织150余家企业、200余名企业家参与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开拓活动,涉及俄罗斯、德国等“一带一路”重点国家,相较2015年,不管是参与企业数量,还是活动成效,都得到了较大提高。“成都造”工业产品已频繁亮相于各个世界级的展会现场,成都企业家的身影也更多地出现在各种国际论坛、推介会的现场。
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认为,越来越多的成都企业开始转变在国内“贴身肉搏”似的价格竞争,从产品品质提升和“一带一路”海外市场两个渠道拓展新市场,企业“走出去”的意愿强烈。